政务邮箱

打破“一尺丈量” 实现“一步到位”——北京市中关村地区探索职称评审“直通车”

2018-07-18

  来自:(中国劳动保障报)

  “以前没敢想的事儿,这次一步到位了。”近日,刚刚通过“直通车”模式评上正高级工程师的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孙剑这样告诉编辑。

  旷视公司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地区,是一家专门研究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他们开发出的人脸识别、文字识别、物体识别产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的公共安防、零售、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领域。然而,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属于新兴技术领域,传统的职称评审专业还没有将其涵盖进来。因而,在过去,许多像孙剑这样的“码农”都被挡在评职称的大门外。

  告别“爬楼梯” 直接“坐电梯”

  据了解,目前,中关村地区中央“千人计划”入选人数为1343人,占全国总数的19%。他们累计创办企业超过8000家,成为国内海归人才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截至2017年底,他们累计创制国际标准382项。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为促进中关村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人才高地,2011年起,北京市人社局一直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在中关村地区试点打破职称评价“一尺量”,职称论文“一刀切”,为中关村地区高端领军人才开通了职称评审“直通车”。

  据北京市人社局长徐熙引见,职称评审“直通车”指的是高端领军人才只需符合规定的业绩条件,就可直接申报正高级工程师或研究员的职称评审,将原来的“爬楼梯”式的逐级晋升,向“坐电梯”式的一步到位转变。

  孙剑坦言,传统的职称评审制度限制多,手续也繁琐。参评者必须遵循初级、中级、副高、正高的顺序逐级申报。参评者如果是本科毕业,想要取得正高级职称至少需要15年的时间,还要参加计算机、英语考试,准备相关论文、材料。“更重要的是,没有正好对应我们这个行业的职称专业,我就是想申报也找不到途径。”孙剑说。

  而“直通车”评审模式打破了这些限制。凡是从事工程技术研发生产的高端领军人才,只需满足曾取得严重人才表彰奖励、曾获得重要科技奖项、曾负责国家严重科技项目担任人、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这4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不受学历、年龄、专业系列的限制,也不需要取得相关级别职称、任职年限,不用参加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就可以直接申报正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而且“直通车”评审模式用业绩陈述取代了论文答辩,参评者只需通过线上、线下提交能够证实自己业绩的相关资料,再参加评审即可,不用再专门为了评职称准备论文了。

  “今年2月,我只跑了一趟人社部门,接着答辩,不到一个月就收到了通过评审的通知,全程没占用太多精力和时间。”孙剑说。

  流程更规范 引才更有效

  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主任助理、数据服务部部长于海涛是位“80后”,尽管他去年已经获得副高级职称,但要评正高级还得再等5年。“就这5年影响可大了,一些严重科研项目不能掌管;申请研究成果评奖的排名也得靠后;甚至一些科研资金支持也会受限制。”于海涛说。

  今年年初,得知“直通车”政策的于海涛提交了申请,如今已经顺利通过。“答辩的时候,评委的问题都是围绕我的核心研究和突出业绩展开的,整个申报流程非常规范。我刚刚拿到正高职称,这让我对未来的研究更有决心。”他说。

  徐熙引见,“直通车”评审从2011年开始,算上今年评上的102名高端领军人才,目前“直通车”人才队伍已有616人,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高端制作等高精尖产业领域。这些高端领军人才都是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有的是“千人计划”“海聚工程”入选者,带领团队回国创新创业;有的承担了“863”“973”等国家级严重课题,取得了科技创新的突破性进展;有的是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创始人或首席技术官,既懂技术也懂市场,在产学研用一体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推广试点经验 扩大受益人群

  为了扩大评价成果的使用效能,今年,北京市人社局还搭建了“直通车”高端人才与高校合作的对接平台,推荐获得正高级工程师职称的高端领军人才应聘高校客座传授、兼职传授等教研职务或与高校进行科研、教学项目合作,将人才发现评价机制与人才选拔使用机制进行了有机结合,有效发挥了高端领军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了“直通车”改革成果,促进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为更好服务全国科创中心和“三城一区”建设,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北京市将推广试点经验,将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直通车职称评价模式拓展到更大范围,让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受益,助力他们创新创业。



关闭